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素材 > 正文 >

作文素材专辑(253)

来源:作文素材 日期:2015-08-17 浏览:

【www.myzhiqi.com--作文素材】

  1、带温度计的汤匙

  美国加州在一家小工厂,专门生产各种汤匙和小勺,经理是一名年轻人。因为资金少,又有实力强大的公司竞争,工厂生产的汤匙一直销路不好。

  有一天,这位年轻人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这位妇女正在用小匙给婴儿喂汤。她一边向汤匙吹气,一边不断地用舌头试汤的温度,直到汤的温度合适了,才让婴儿喝下。

  看到这一情形,这位年轻人心里有了主意。他把温度计装在汤匙上,开发出了“温度匙”,非常适合母亲喂婴儿用。果然,年轻人生产的汤匙销路很好。

  2、多和陌生人说话

  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上,有一位银发老妇整日踱来踱去。有人认为她是在活动筋骨,有人认为她是位无家可归的老人。直到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了这位老人的事情,人们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搜寻面带焦虑、心事重重、需要帮助的无助者。

  见到独自乱跑的小朋友,她就上前问一句:“小东西,是不是找不到家了?需不需要我帮忙?”见到满眼忧郁的女孩,她就上前问一句:“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说出来吧,或许我能帮助你。”见到心事重重、满脸沮丧的老年人,她会主动上前打招呼:“遇到为难的事了吧?用不用我给你出出主意?”她救助过因长期失业感到前途迷茫而企图自杀的青年男女,送还过离家出走的学生和迷途的智障老人,救助过被拐骗的异地少女,还曾成功地劝说走投无路的犯罪分子投案自首。

  一位曾经想过自杀的男人现在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在回忆被老人帮助的情形时说:“听到她关切的问话后,我竟然扑到她的怀里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只觉得她是母亲或祖母。”在老妇的劝导下,他重新树立了信心。

  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纽约成立了一个自发性的银发老人救助组织,他们的口号是:“多和陌生人说话”。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像那位老妇人一样,走上街头用他们那双见多识广的眼睛,去搜寻来来往往的人群,一旦发现可能需要帮助者,他们就会主动上前,去和陌生人说话。

  3、古诗翻译

  这是雅思培训课程的最后一天,中国籍英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首最简单的中国古诗,让我们译成英文。

  一位同学站起来,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时,老师笑了,说:“把你的句子再直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听着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一片爆笑。

  我们换了各种表达方法翻译,可仍然感觉到总有什么东西不到位。

  4、真正长久的幸福

  日前,北京一家社会调查公司通过对53位退休劳动模范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年逾60岁的老劳模心中,99%的人认为能够获得劳模的荣誉称号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和幸福,当年获得荣誉的情景成为他们在儿孙面前最快乐的谈资。

  调查显示,虽然这些退休劳模曾经为获得这些荣誉、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付出了超于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辛苦努力,但是到了晚年,他们仍然无怨无悔,普遍觉得自己对国家、对社会贡献了一生,生命没有浪费,自我的认同感普遍高于其他老人。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富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必然使人对生活更满意。专家认为,一旦收入达到较高的中产阶层水平,“更多的物质=更多的满足”就不成立了。现代社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于“愿望和需要变得模糊”。购物冲动使人们迫切想拥有第2套房子,第3辆汽车,第4件由著名服装设计师设计的大衣——但却不去修身养性。

  努力工作,奉献社会,不仅有益他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生活获得真正长久的幸福。这是劳模在生活中为人们树立的又一个榜样。

  5、善待别人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开着车缓缓前进,在等红灯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刚刚递出去五块钱绿灯就亮了,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着。因此他粗暴地对正要问他要买什么颜色花的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行了。”那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在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粗暴无礼的态度,却得到对方如此有礼的回应。于是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孩子表示歉意,并且又再给了五块钱,要他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这个孩子笑了笑并道谢接受了。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故障了,一动也动不了,在一阵忙乱之后,他决定步行找拖车帮忙。正在思索时,一辆拖车竟然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小孩给了我十块钱,要我开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立即表达心中的想法,勇于认错才是真正的勇者。你的一份善意往往能立即得到回报,而内心的释怀正是最好的报答。

  6、百态乃幸福本源

  世界历史上因种植单一品种作物而造成的最大悲剧,可能是发生在1845年—1848年的爱尔兰。当时爱尔兰的农业都依赖这个马铃薯品种:卢姆伯。它有种种优点:易管理、高产、口味好等等,只可惜不能抵御马铃薯枯萎病。从1845年起,枯萎病的孢子开始在爱尔兰传播,只几天工夫,一片绿地就变成一片烂泥,空气中弥漫着腐烂马铃薯的臭气。3年之间,每8人就有一个饿死,一共死了100万人(见《植物的欲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幸而,含抗马铃薯枯萎病基因的品种“智利深红”,后来在南美野生马铃薯的基因库中找到。它大概味不出众,貌不惊人,按“食物”的优选标准它不可能脱颖而出。没有这场可怕的饥荒,它将永远在南美山野隐姓埋名。

  同样,现在美国的植物遗传研究所,也栽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种苹果树。研究所里没有两棵树“哪怕是远远地看起来有点相似”的。它们的果实有的甜得粘手,有的像柠檬一样清爽,有的却是苦涩的;它们的个头有一磅多重的,也有不比一个橄榄大的;颜色除红黄绿紫外,还有赤褐色的、带灰色花纹的、带斑点的,甚至近乎蓝色的。

  建立这个苹果基因库,也是为了防止驯化了的优种苹果遭遇爱尔兰马铃薯枯萎病那样的袭击。野性品种中保存着苹果物种抗病虫害的全套基因。

  世界真奇妙,优秀植物品种的基因钥匙,原来要以多种基因系统的大自然口诀来控制。

  这说明,当一种观念的“卢姆伯”害了枯萎病的时候,会有观念基因库里的“智利深红”挺身救援。不是吗?当西方现代观念遇到危机的时候,学者们就把眼光转向东方传统观念;当单一公有制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们就创造出了“混合所有制”。人类观念基因库内部不断地运动、碰撞、组合,有生命力的新观念便应运而生。

  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信哉!

  7、目标

  在英国伦敦,一位名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他的一条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起路来都很困难,可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瞩目的壮举:19岁时,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21岁时,他登上了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28岁这年的秋天,却突然在寓所里自杀了。

  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有记者了解到,在他11岁时,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不幸遭遇雪崩双双遇难。父母临行前,留给了年幼的斯尔曼一份遗嘱,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样,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在遗嘱中,父母列举了一些高山的名单: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

  年幼的斯尔曼,把父母的遗嘱作为他人生奋斗的目标,当他全部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和绝望。在他自杀现场,人们看到了斯尔曼留下的痛苦遗言:“这些年来,作为一个残疾人创造了那么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壮举,那都是父母的遗嘱给了我生命的一种信念。如今,当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后,功成名就的我感到无事可做了,我没有了新的目标……”

  斯尔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标,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8、 美国的鼓励文化

  初到美国,我深感自己的英语不好,害怕丢面子,非常畏惧与人打交道,但为了生活和学习,有时不得不鼓起勇气,硬着头皮与美国人交流。开始结结巴巴、勉勉强强应付,无法与美国人尽情交谈。但出乎我预料之外的是,几乎所有与我讲话的美国人都对我大加赞扬:“你刚到美国这么短时间,英语能讲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起初我听到表扬时,非常得意,似乎我的英语真到了美国人都说好的地步。然而我很快发现,颂扬人是美国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自然地找出各种理由,证明你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所以,如果你要沉醉于赞美声中而不思进取,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进入美国文化的语境。

  后来,我发现这种鼓励文化充盈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对学生、朋友对朋友、本国人对外国人均以鼓励为主。在需要批评别人时,也会将相同的意思变成鼓励式语句:“你如果这样做,效果会更好。”美国人喜欢试验,敢于创新,不怕犯错误,也正是这种鼓励文化深入人心的结果。鼓励文化的主流地位造就了美国人生机勃勃的张扬个性和民族活力。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我想除了地大物博、人口压力小等优越条件外,鼓励文化应当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9、熟读唐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传二百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不过可以想见,一个人把唐诗读得滚瓜烂熟,居然仍不能做诗,仅会呀呀学语地背吟,算什么本事,实在是笨蛋一个!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系家塾课本,且风靡日久。但作为教科书,它的功能、效率如此低下,只能证明了背诵教育的失败。

  我记起鲁迅幼年那个“渊博宿儒”的寿镜吾老先生。在绍兴的三味书屋里,他瞪眼吆喝学生读书,于是响起鼎沸的念书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等等,汇成一片。学生的读书声渐渐稀落,寿老先生自己仍在大声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摇头晃脑,全然一副入神的样子。(《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读书和教书之道,颇符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规矩。可是,包括鲁迅在内的莘莘学子,对这种枯燥无味的私塾教育,表现出很大的不满和厌恶。

  以背吟教科书为能事的教育,其实是读死书、死读书,浪费时间,空耗青春,大大的不划算。然而,痴迷这种背吟诗书教育的,却是大有人在。在弘扬国粹的旗号之下,有的地方办起了专门读经的学校。南京一位家长在160天之内,让6岁的女儿速成背诵圆周率到1977位,创下了吉尼斯记录。不少家长给孩子背唐诗宋词,作为“发蒙”的第一课。现今的中小学校里,学生背书、默写课文,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功课”。

  诸如此类,我看大抵是中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流毒。

  死记硬背的教育,只能把人训练成背诵书本、复述教条的机器。我们的智力开发走入了误区,太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以至造成全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匮乏,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失当,难辞其咎。可是,一些国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总喜欢用中国学生获得多少奥赛奖自慰,来证明中国学生的优秀和教育的成功。前不久,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教授出面澄清:说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外国学生强的说法没有根据,外国学生的知识面绝不比中国学生逊色。丢了这张“王牌”,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剩下些什么?

  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熟读唐诗三百首”,结果却落得“不会作诗也会吟”,毫无创造性可言。这样的读书,这样的教育,得不偿失。别说能吟唐诗

作文素材专辑(253)

三百首,就是能将900卷、近49000首的《全唐诗》都背下来,也不过是书厨而已。生活要靠人的创造。只会重复前人、古人的东西而无创造力,谈何发展、创新!据说王明能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倒背如流呢,可他远不如毛泽东“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套本本、背教条,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成了一种行事的传统和习惯。这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与我们自小所受的背诵教育存有某种内在联系吧!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鲁迅《花边文学·读几本书》)读书、教育,应当使人聪明,激活观察、思索和创造的能力。而不是相反,只培养出一些死背教条的书呆子,或

作文素材专辑(253)

笨蛋。成功的教育、读书,也须循一条经济学准则: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产出

  10、台湾趣闻

  抱树求婚真情在阿里山不仅山美、人美,而且情更美。阿里山的小伙子为了找到心上人,虔诚地来到姊妹潭旁抱住阿里山神木求婚,嘴里默默地念叨着“祈神保佑,我爱某人,我愿为某人赴汤蹈火,祈神保佑,把某人许我为妻吧”据说,还真有一些祈婚的如愿以偿呢。

  特色佳肴棺材盖在台湾说起特色小吃,几乎人人都要提起台南的“棺材盖”(又叫“棺材板”)。据说,那家有70年历史的小吃店,创业之初招待远方几个读书的客人,客人吵着要吃特色菜,热情好客的主人左右折腾好半天,才弄出个荤素搭配、土洋结合的菜来,客人吃了都夸好口味,因为菜的形状象棺材盖,所以干脆就起名叫“棺材盖”。

  铁钉穿颊把神拜在嘉义县日月潭畔,很多男女老少簇拥着妈祖的神像巡街,巡到谁家门口,谁家就要烧香上供,燃放鞭炮。最令人惊诧的是一赤膊男子,两颊被铁钉穿透,脸上血肉模糊。那男子面对妈祖,双目微闭,双手合十,虔诚地行着祭礼。据说,这是当地祭拜妈祖的一种特有仪式,脸上穿铁钉的人是自愿的。

  街头摩托像比赛大陆去台湾参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不怕偷,不怕抢,就怕摩托横冲直撞。在台湾,300万辆摩托车满街呼啸地跑,骑摩托车的男女老少都有,就象世界各国出品的摩托车表演赛一样,一会儿在汽车之间,一会儿呼啸着跑到车前。

本文来源:http://www.myzhiqi.com/zwsc/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