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正文 >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来源:议论文 日期:2014-11-11 浏览:

【www.myzhiqi.com--议论文】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全国各地逐步涌现出了一些农产品品牌,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精耕细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四季分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充足的黄河水源灌溉,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自今年9月正式启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不断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注册、培育、保护等工作,做大做强“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推该区域公用品牌更好地“走出去”。

  无品牌,无营销。对于农产品来说,往往因缺乏品牌建设,而卖不出好的价钱。笔者发现,“天赋河套”品牌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建立河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制定具体引导管控办法和流程机制,这让符合标准的产品授权利用河套地域品牌进入高端市场,从而使河套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振兴农业,造福农民。

  目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众多,但由于在品牌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缺乏“精耕细作”,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地区和种类分布不均衡、主体结构分布有待调整的状态,阻碍了其整体实力的提升。打造农产品品牌是趋势,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才能助力品牌方成为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未来的服务端口必然是品牌、渠道平台、旗下企业和产品的融合。首先,需要在渠道方面,有效地支持、帮助、服务经销商,使他们能够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意图去精耕区域市场终端,让终端能够有效地张开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控,使市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精准配置;其次,要积极引入更多经销商、渠道商等外部优势资源共同做强做优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国家名片。“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让河套这个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农产品品牌规划从战略上讲,有以下内容:第一,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是品牌生存发展的基础。第二,品牌的识别系统,这是品牌的外在形象,也是品牌内涵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第三,品牌的模型,或者是说品牌的形象。第四,品牌的延伸和理性扩张。第五,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之前,这些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地大人广,各地资源气候区别很大,各地的农产品也区别很大,所以打造品牌农产品首先就是这个目标农产品的选择,产品是品牌的载体,选择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是品牌规划的首要问题。

  产品的选择基本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完全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也不是市场需求什么本企业就能生产什么,农业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优势,同时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这些产品。

  农产品的环境分析,原产地是农产品品牌的一大亮点,那就要认真分析农产品的产品生长环境,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都有仔细分析,解决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上的知己知彼。

  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微观环境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企业自身资源,公众,营销中介等等。

  市场的选择,也就是说产品卖给谁,品牌面对谁,只有搞搞清楚产品卖给谁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组合产品,包装产品,推广宣传产品。

  在这个问题上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特点是什么,产品消费者的特点和偏好是什么,本地及外地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以及本企业的实力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

  最后是品牌定位,即是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什么样的形象,树立什么样的差异性。品牌产品的功能定位、情感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档次定位、文化定位都要逐一落实。功能是前提,情感是偏爱,品质是保证,价格是门槛,档次是身份,文化是灵魂。

  关于农产品品牌规划的目的就是综合各种资源打造好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农产品性价比,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农产品品牌建设内容

  推进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从6月份开始,我们针对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围绕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内容,先后到沂源县、淄川区、博山区、高青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到外省市进行了考察学习。10月底,召开了界别协商座谈会。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健全规划方案,搭建农产品品牌建设保障平台。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的意见》《淄博市品牌农产品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打造一个整体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制定一个品牌目录制度、建立一套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的“四个一”目标任务。市发改、经信、科技、财政、农业等15个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制定了《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管理办法》《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标识授权使用协议》《淄博市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评价标准》《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标准》,加强对全市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向社会发布“齐民要术•上乘农品”淄博农产品品牌广告语,“hello•品淄博”整体形象。

  (二)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农产品品牌创建氛围。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政府2016年列支300万元、2017年列支424万元、2018年列支6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地市中率先对知名品牌农产品进行奖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县、乡镇、基地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给予资金奖励。二是开展淄博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2016年以来,先后评选出沂源苹果、高青大米、池上桔梗、博山猕猴桃等11个淄博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得益乳业、周村烧饼等68个企业产品品牌。三是积极争创淄博市市长质量奖。山东华盛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获质量管理奖,淄博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质量攻关奖,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桓台县新城细毛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质量教育奖。

  (三)强化质量监管,着力抓好品牌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食品质量安全市“两市”同建,十个区县全部被市政府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称号,并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验收。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316个,产地认定面积218.6万亩,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9.3%,占比全省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7%。沂源县发展苹果面积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64%,良种覆盖率达95%,优质果品率达85%,苹果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以“沂源苹果”为主导的林果收入已占到沂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被认定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10强县市”。在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沂源苹果品牌价值达149.33亿元,列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苹果类产品第三名。2017年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评为“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868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5家、农民合作社5599家、家庭农场1435家,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468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总数分别达到7个、15个、63个。以山东山珍园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博山桔梗协会,年出口额达到3000余万美元,占领韩国95%以上市场。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在周村古商城建立了周村烧饼博物馆,产品价值增加50%以上,成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省领导点名的扶持品牌之一。淄博池梨挖掘贡品文化,比普通梨每斤高出近2元。

  (五)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市农业局与淄博报业传媒集团、淄博广播电视台签署了宣传战略合作协议,深度挖掘农产品品牌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故事。沂源苹果在山东航空140架飞机上开展宣传推介。得益乳业、巧媳妇公司等在山东电视台开展宣传。2018年,集中在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淄博市主流媒体及新华网、人民网、大众网等11个媒介开展宣传。每年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全市“一村一品一网店”示范村达到50余个,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达到2100余家,品牌农产品全部入驻“淘宝特色中国•淄博馆”。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多为初级产品,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附加值低。相比农业发达省份市,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龙头企业少、营销推广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农产品品牌战略认识不到位。农业生产者主体品牌意识不够强,对品牌的潜在优势认识不足。有的农产品生产者认为“注册个商标就等于有了品牌”,收获便是生产的结束,很少花精力去挖掘产品之外的文脉、工艺、人物、故事、精神等无形价值,缺乏创建品牌、发展品牌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吉安市“井冈山”系列农产品将红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有效发挥出了品牌的溢价效应。

  (二)新型经营主体龙头带动作用低。我市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市场与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园区化、互联网化结合不够。除沂源苹果、临淄蔬菜外,尚未形成有较高影响力、有规模、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2家、省级29家。相比江西省宜春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就达到6家,省级94家,上市企业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92家。分散式经营导致生产过程中规范化程度、技术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差。

  (三)对品牌管理维护不够。我市虽然注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9个,农业地理标志产品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管理、维护不够,影响整个区域公用品牌形象,部分生产经营者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致使有些农产品品牌昙花一现,难以支撑品牌建设的长远走向。相比赣州市“赣南脐橙”,他们在品牌建设方面“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标识”保证了品牌形象的专一性和系统性。

  (四)品牌质量体系支撑不足。我市农产品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在具体生产环节上的随意性,在质量上难以有效控制。不同农户之间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环节的把握、管理方式与时间的不统一,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不利于形成品牌产品,很多品牌的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地区,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

  (五)品牌经营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同种类的产品,除产地上存在差异之外,忽视了来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产品的内在差别,忽视了自身产品所独具的特色和竞争力,缺少整体全盘的运作和持续的推广,缺乏文化支撑,缺乏鲜明个性,缺乏差异化和核心价值。比如,苹果、西红柿等初级农产品大多数未经分等分级,规格色泽不统一、品质价格不一致,使得消费者对品牌标识难以准确把握,在市场上很容易鱼龙混杂,甚至假品牌将真品牌挤出了市场。

  (六)品牌营销推广能力不高。农产品生产者受自身认知水平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不高,在创建品牌、宣传品牌方面营销推广能力不足。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素质偏低。他们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营销等于销售(推销)”的层面,营销管理工作落后,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宜春市连续三年每年财政利用1400万元作为产品品牌推介支出,相比较而言,我市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业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特色产品荟萃,是齐文化发源地,《齐民要术》诞生地。从地理环境上看,有山区、有平地。建议各级、各部门充分挖掘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发挥好龙头企业、龙头产业的引领作用,规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益。

  (一)加快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夯实农业品牌创建产业基础。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统筹规划,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品牌企业发展等统一规划,立足地域差异、品种差异,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打造特色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充分依托自身生态环境条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多样化发展,突出抓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品牌认证。

  (二)突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彰显区域品牌特色。借鉴江西省各市“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的导向,着力推进以品质特征、生产区域、销售范围、品牌名称为核心的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议整合一个覆盖全市其他所有产业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制定产业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符合标准的生产企业授权使用公用品牌,实现统一标准准入退出、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的运营模式。抓好全市知名品牌农产品整体形象标识的授权使用,及时把不合格品牌剔除,确保品牌“含金量”。深入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实现品牌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产品流向可追溯,为农业品牌建设筑牢底线。

  (三)坚持科技为先,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产业专家顾问团,建立覆盖产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实时把脉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政府倡导、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引进一批、扶持一批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淄川富硒、临淄蔬菜、高青“五彩农业”等高效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引导和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中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必须统筹设计、稳步推进、久久为功。要重视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工作,确保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要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管检验检疫,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建立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大力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要积极寻求农产品的差异化,跳出产品同质化去寻求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推动农产品竞争模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益。

  (五)加快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互动发展。品牌化是促进“四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以农业标准化为支撑,加快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以绿色化为抓手,大面积推广普及节肥节药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规模化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以品牌化为引领,重点加强“三品一标”等建设,增强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六)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是贯通“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要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创建新型流通方式,净化品牌市场环境。加强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等新型业态。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新业态以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快建立品牌农产品标准示范和特色样板;在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扶贫等产业深度融合中,增强特色展示和品牌营销,以品牌促进融合发展。

  (七)加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树立品牌农产品良好形象。加强农业品牌的公益宣传,讲好农耕故事,将区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到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使农业品牌有文化、有底蕴、有魅力,成为农业品牌的独特软实力。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采取专栏节目、新闻发布(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等多种形式,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正确引导消费,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集中宣传品牌农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网上商城,加大品牌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等展销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建成农产品生产与大型超级市场的直接合作关系,使农产品以较快的流通速度和价格优势直接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农产品品牌信息传播。

  (八)健全扶持体系,完善品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品牌培育和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大知名品牌创建奖补力度。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最好建立农产品专柜和专业市场建设,防止鱼目混珠。要用法律手段保护商标权益。农产品生产者、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系,健全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品牌生产者提供信息咨询、认证咨询、品牌推介、人才培训、商标代理以及社会中介评价等服务,提高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引导企业、基地、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营销。

新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myzhiqi.com/zwtc/558.html